黑龙江三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资源服务
退化湿地恢复示范模式
作者: 三江站 更新时间: 2016-01-26

吉林省西部是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湿地和草原退化的生态脆弱带。草地面积969.8 hm2,因过度放牧,退化严重,许多地带性草甸草原已沦为碱斑地,目前土地盐碱化面积160.69hm2。同时该区是吉林省湿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据吉林省第二次湿地调查,约有湿地59.92hm2(不包括稻田),约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2.5%,多为以芦苇为建群种的芦苇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在嫩江下游、洮儿河、霍林河沿岸及古河道、风蚀洼地一带。其中,大安市的湿地面积最大,达14.63hm2,占该市土地总面积的30%,但芦苇退化严重。我国自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以来,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十分重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明确提出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及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示范工程,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提供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合理利用模式。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湿地及合理利用湿地已经成为发挥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针对该区域土地荒漠化和湿地退化的现状,在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西部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及合理利用模式与技术研究、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大安市牛新套保苇场退化湿地恢复和重建与可持续利用科技示范的支持下,以循环农业思想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大安市牛新套保苇场建立5万亩试验示范区,开展以退化湿地恢复、重建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试验示范。

2015年, 先后开展了受损和退化芦苇湿地恢复技术的各项试验,建立生物、工程与耕作措施结合的适用于松嫩平原西部退化芦苇湿地恢复的技术体系,在保护湿地生态功能的 前提下建立湿地高效利用的生态工程模式,为区域湿地恢复和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针对上游来水减少、气候干旱及放牧等人为因素引起的松嫩西部芦苇沼泽湿地 的严重退化,以工程措施恢复湿地与河流的水力联系,完善灌排水系统,建立两灌两排的灌溉制度;苇田基底翻耕松耙、芦苇根状茎移植和施肥促繁等农艺措施恢复 芦苇植被;水文调控与植被恢复重建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芦苇的生物量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1)。应用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物质循环原理和生物共生等原理,建立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既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又可以创建苇-蟹 (鱼)共生生态系统,实现苇、蟹(鱼)双丰收,大幅度提高芦苇湿地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是一项湿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苇田养鱼、养 蟹都是一种生态渔业模式。它改变了自然苇田只长苇草的单一环境,创造了苇、鱼、蟹共生互利的多样性环境,充分利用了苇田内水、土、光、热、生物等渔业自然 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图2)。

苇、 鱼、蟹共生有效地发挥了苇田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位效益,优化了苇田生态系统结构,使其从结构和功能上得到合理改造,是恢复已退化的芦苇湿地资源和合理利用 苇田的较好途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实施后,示范区的芦苇实际收割量显著增加,整个示范区芦苇收割量由退化湿地恢复前的不足350t增至7000t左右,苇田的成蟹产量在17.46~71.22 kg/hm2。至2015年,在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推广应用苇田成蟹养殖技术,累计3976 hm2,生产成蟹17.56kg,纯效益632.16万元,人均纯收入新增1.6724万元,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63%,当地户均收入达6.617万元。苇-蟹(鱼)-稻 高效利用生态模式的建立和推广,既恢复和保护了湿地,提高退化湿地的芦苇产量,获得了苇田蟹、鱼的丰收,又发挥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此项科技示范成果获得了吉林省政府的高度认可,相关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图3)。

 

             1 退化湿地综合生态恢复技术示范

 

2 退化湿地苇-鱼(蟹)-稻复合生态模式利用示范

3 相关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sjm@cern.ac.cn TEL:0431-8554233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