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三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站点介绍
作者: 综合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 2007-05-18

      试验站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南部(47°35N,133°31 E),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基本站,2005年 成为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目前在我国已有的台站中,是唯一从事沼泽湿地生态及湿地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的野外台站。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集中分布区之一,代表着我国中纬度冷湿(季节性冻融)低平原沼泽湿地典型分布区。三江站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为主要对象,开展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要素和主要生态过程长期定位观测,为沼泽湿地生态过程、区域沼泽湿地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平台。

    建站以来,坚持开展沼泽湿地及垦殖后农田系统各生态要素及环境要素的长期定位监测与研究,建立了沼泽湿地综合观测场,沼泽湿地辅助观测场,沼泽湿地小气候观测场,沼泽湿地蒸发及水平衡观测等综合湿地观测试验场;同时建立湿地农田综合观测试验场,作物养分循环试验小区,农田小气候观测场以及自动气象辐射观测场 等野外试验场。建立的长期定位监测及研究数据库,目前已积累各类数据40G,涵盖了气象数据、湿地系统小气候数据、湿地水环境及水文数据、土壤和生物数据及各类历史研究数据等,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及农业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监测平台和数据服务支持。
    面向国家资源环境与生态安全战略和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的需求,针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关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主要方向为:1)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演变规律;2)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3)退化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建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管理技术试验示范区,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储备及关键技术支持,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的重要野外基地和未来全球变化联网研究的基本站。   
    试验站长期坚持“开放-竞争-联合-流动”机制,试验站已成为湿地领域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野外基地,近5年来每年所内、外来站长期工作 的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达50~70余人次,项目总经费3千多万元,为40多项国家和部门重大项目提供观测、试验研究与数据平台支撑。先后有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土壤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东北林业大 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依托试验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沼泽湿地及垦殖后农 田地-气间碳交换、湿地净化功能等研究,5年项目总经费483万元。    
    来自美国DUKE大学湿地中心、美国奥克兰大学、德国马普学 会化学研究所、澳大利亚CEIRO水土中心、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俄罗斯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学、瑞典农业大学等国外学者30多人次到站开 展学术交流,试验站工作人员有11人次前住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马普学会化学研究所、澳大利亚CSIRO水与土地研究中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美国路 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荷兰Utrecht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有“沼泽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研究”等2项,每年所内外来站工作的研究与交流人 员(包括研究生)达20~3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试验站的科学研究平台作用
    通过20余年的观测与研究,出版了第一部《中国沼泽志》、第一幅《中国沼泽分布图》、第一套《湿地观测规范与方法》,提出了沼泽湿地发育多模式理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沼泽湿地数据库。以三江站为依托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及方向性项目等近50项,提出缩小三江平原湿地开发规模,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议,并被国家和黑龙江省决策所采用;建立了沼泽湿地、稻、鱼、经济作物和稻、苇、鱼复合生态模式,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目前已培养湿地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50多名,硕士研究生70多名,已成为我国沼泽湿地长期研究、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野外基地和平台。


三江站试验场夏季景观三江站气象观测场独特的湿地景观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sjm@cern.ac.cn TEL:0431-8554233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