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三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湿地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地理所成功召开
作者: 三江站 更新时间: 2018-08-22
       2018年8月17日至21日,湿地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亚洲湿地大会、第三届中国湿地论坛在东北地理所隆重召开。此次国际会议召开之际,也迎来了东北地理所60华诞。

  本次会议是由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亚洲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拉姆萨尔公约(国际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组织,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美国地质调查局湿地研究中心(NWRC)、佛罗里达海湾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德国乔治-奥古斯特-哥廷根大学、罗马尼亚三角洲研究所、韩国湿地协会、韩国延世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亚洲分会、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林科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与自然资源所,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120余家国际公约组织、国际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来自世界各地30余位校友代表及东北地理所历任老领导、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及在岗职工和研究生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参加此次盛会的领导和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有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科院原副院长、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秦大河院士,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院士,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刘兴土院士,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志高,吉林省科技厅厅长于化东,吉林省财政厅厅长谢忠岩,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王立祥,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陈曦,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昌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冯仁国,中科院资源环境局原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范蔚茗研究员,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中科院地理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于贵瑞,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克林,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延边大学副校长林哲浩,国际湿地保护联盟执行主席、国际生态工程学会主席、美国佛罗里达海湾大学大沼泽湿地研究中心主任William J. Mitsch教授,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湿地研究中心Beth Middleton教授,拉姆萨尔公约组织-东亚区执行董事Seung Oh Suh,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陈克林主任,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亚洲分会主席方伟达教授,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中国分会主席吕宪国研究员,韩国湿地学会主席Young Cheol Park,台湾湿地学会主席林幸助教授,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Otte Marinus教授,美国佐治亚大学Darold Batzer教授,清华大学林光辉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等。

  大会开幕式由姜明副所长主持。何兴元所长首先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向莅临此次会议的各位院士、领导和远道而来的国内外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东北地理所建设的各级领导、科技界同仁、国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何兴元所长对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长春地理所于1958年成立,2002年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所整合组建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并实施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2015年,进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农业领域特色研究所序列。60年来,东北地理所取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贡献。在湿地科学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湿地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湿地科学理论体系,揭示我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发现多年冻土区湿地甲烷冻融期"爆发式"排放规律,研发退化湿地恢复和苏打盐碱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在农业科学领域,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研发和创新集成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关键技术、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大规模以稻治碱改土增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育成东北优势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24个新品种。在遥感与地理信息领域,研制机载三频段微波辐射计,奠定了我国卫星微波遥感器研究和应用基础,建设东北地区时空分辨率最高的资源环境信息库。在环境与区域发展领域,查明了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背景值,揭示了全国十余个省区典型地方病的环境病因,提出松花江水系环境保护对策,主持编制吉林省、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建所以来,共获得科技奖励213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9项。

                                                          何兴元所长大会致辞

  目前,东北地理所已建成了各类人才均衡发展、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2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现有4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培养点,迄今,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名。研究所构筑了集基础科学研究、野外观测实验、技术示范于一体的科研体系;已建成占地面积45公顷的现代化新园区;建立了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2个研究中心,建成以黑龙江三江湿地国家野外站为核心的东北湿地观测网络、以黑龙江海伦农田国家野外站为核心的东北农业观测网络,以及中科院净月潭遥感实验站、中科院东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24个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研究所与湿地国际、美国国家湿地中心等30多个国家等近百个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交流与合作,与国内优秀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等联合建立了协同创新体系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近10年来,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加强,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均40项,科研经费从“十一五”期间的年均4400万元跃升到目前年均2亿元以上;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Genetic, PNAS,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SCI论文数从“十一五”期间的年均75篇增加到目前的年均230篇。

  吉林省副省长安立佳院士,中科院党组成员、何岩副秘书长,国家林业草原局湿地中心王志高主任,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SWS)主席、美国国家湿地研究中心主任Beth Middleton教授,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亚洲分会主席方伟达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东北地理所成立60周年和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表达了诚挚的祝贺,希望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科学家们能够携起手来,集思广益,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资源环境的保护、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撑和技术保障,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会致辞

  本次会议围绕湿地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生态系统演变与环境效应、受损湿地系统的恢复重建与生态保育、湿地水土优化调控与高效利用等国际最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探讨。包括院士和知名专家等16位代表做了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在4个不同的分会场,来自世界各地130位专家分别做了学术报告,会议期间各位学者就湿地形成与演化、湿地水文过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沉积与环境变化、湿地演替及其生态效应、湿地生态工程、湿地恢复与资源利用等多个不同领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与会专家做特邀报告

 

 

                                                                     大会分会场

  国际会议召开期间,8月18日下午,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召开。对湿地作为一级地类,湿地与水体的边界划分等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咨询报告。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副主任刘兴土院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王志高主任、总工鲍达明教授等20余位委员参会。工作会议中,各位专家建议依托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共建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实现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

  同期,东北地理所与德国乔治-奥古斯特-哥廷根大学签署双边合作协议,共享资源、研究生及信息平台,建立两个单位的长期合作。为便利开展海峡两岸湿地科学研究与保护工作,促进两岸湿地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与机制,提升两岸对湿地保护工作的认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与台湾湿地学会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展湿地研究与保护备忘录。

  大会期间,东北地理所联合拉姆萨尔公约(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湿地国际、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韩国湿地学会、台湾湿地学会、美国地质调查局湿地研究中心、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发起“建立国际湿地研究联盟”倡议,呼吁加强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恢复与资源合理利用等研究,维护湿地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

 

                                                           与国际组织及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8月19日上午,东北地理所举行了丁锡祉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及湿地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丁锡祉先生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地理教育家,是我国现代沼泽学和地貌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东北地理所首任所长、研究所创建者和学科奠基人。丁锡祉先生雕像和“锡祉湖”的印记将对凝练研究所的创新文化、弘扬“团结、务实、开拓、发展”的东地精神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随后,召开了湿地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东北地理所历任老领导、校友代表、研究所科研和管理部门负责人共30余名同志参加会议,苏阳书记主持了会议。各位校友代表和所内专家分别就湿地科学发展国际态势、国家对湿地科技的战略需求、湿地定位观测与遥感监测、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学各分支学科建设与协调发展、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丁锡祉雕像落成揭幕仪式

 

                                                           湿地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大会闭幕式由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吕宪国研究员主持,宣读了关于“建立国际湿地研究联盟”的倡议书。何兴元所长对大会作了全面总结,他表示此次会议规模大,层次高,交流深入,成效显著。大会设立了4个分会场,学术报告130个,其中大会报告16个,报告内容广泛,阐述深入,交流热烈,互动频繁。

  国际会议结束后,部分与会专家考察了东北地理所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研究站、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次国际会议为湿地科学前沿研究、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等重要的信息与技术沟通平台,被吉林省电视台、吉林省广播电台、科技日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等相关媒体报道。

  此次国际会议在我所建所60周年之际召开,全面展示了60年来我所在完善学科体系、产出创新成果、培养优秀人才、强化支撑能力、优化科研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征程上,东北地理所将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建设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学科与区域特色、不可替代的农学与地学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而努力奋斗,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sjm@cern.ac.cn TEL:0431-8554233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