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三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年份      2017
     模式名称      沿江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模式类别      生态恢复
     简要描述      以松花江下游富锦市域内的沿江湿地为研究与示范区,通过恢复沿江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湿地植被,重建其生态结构,发挥其污染净化和生物栖息地的功能,达到水质改善、鱼类和水禽生境保育的目的。通过生态沟渠、透水路基、涵管补水和生态坝技术等水文网络恢复技术,工程机械连片挖掘、泥沙泵采挖技术等地貌修饰技术的研发,构建了松花江流域典型植物芦苇和香蒲种子库技术与沼柳、荷花、香蒲、睡莲、塔头苔草等快速恢复植被技术体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组合方式、不同配置条件(缓冲带宽度、密度、间距)、不同水温控制条件下的湿地植被的生长态势,从岸边-边滩-深水区域分别配置杨树-沼柳-塔头薹草-菖蒲、芦苇、香蒲、荷花、荇菜、睡莲等湿地植被配置组合,在湿地内的植被配置则为塔头薹草-菖蒲-芦苇-香蒲-荷花-荇菜-狐尾藻的配置组合。集成微地貌修饰技术,应用沼柳快速繁殖技术,构建基于河滨湿地净化效率提升的植被种植模式。集成植被快速恢复技术、鱼类产卵场构建技术和人工鸟巢技术,研发河滨湿地侵蚀岸河柳护岸-生物栖息地构建技术模式。集成水文连通性恢复技术,微地貌修饰技术,沼柳,香蒲、荷花、塔头,东方蓼等快速恢复技术,构建河漫滩湿地恢复的地貌-水文-植被模式。根据上述生态恢复技术原则,在富绥大桥的富绥大桥示范区,从岸边-边滩-深水区域分别配置桦树-杨树-沼柳灌丛-东方蓼-塔头薹草-芦苇-蒲草-荇菜。
     推广效果      现已建立了富绥大桥和291农场2个恢复示范区,湿地植被恢复总覆盖面积已超过500公顷,其中包括杨树和沼柳的覆盖面积已近200公顷。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利用植被恢复自主研发技术,使植物移栽的成活率在85%以上;植被优化配置对面源污染物氮的去除能力超过了50%,甚至达到90%以上;一些植被配置组合对磷的去除率也高达近50%,水体净化效果较为理想。湿地景观设计遵循园林美学原则,层次分明,科学合理,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
     联系方式      郭跃东,13944930277,guoyuedong@iga.ac.cn
     附件      2017/SJM/沿江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doc
     最后更新日期      2018-04-04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sjm@cern.ac.cn TEL:0431-8554233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